垃圾山变生态风景区
武汉园博会选址于张公堤城市公园核心区,在这个地块中,原金口垃圾填埋场占了四分之一的面积,2005年因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生活被关闭。在垃圾场上建园,这在历届园博会中尚属首次。
原本是一个废弃的垃圾场,如何变成生态景区?对此,武汉园林局局长苏霓斌表示,“具体来讲,就是采取相关好氧措施,使该地块能够重新焕发生机。”
园林部门通过对原有垃圾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建立荆山,构建东西方向的生态山轴,打造生态改造典范。利用周边城中村改造、地铁开挖产生的土方堆建而成荆山。明年园博会,荆山成为湖北特色植物的秀场,形成百花迎春、百果映秋的风景。
百年旧堤换装变成汉口“绿色围城”
张公堤上,如今再也听不到洪水的声音了。作为武汉中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,如今的张公堤上,只有疾驰而过的车辆,将烟尘一路扬起。百年老堤如何焕发新生?
据悉,张公堤城市森林公园东至长江江滩,西南至汉江江滩,规划区域约30.9平方公里,面积相当于67个解放公园,将成为武汉最大的城市公园。
根据规划,公园将按两年成带、五年成林、十年成景的施工进度展开,沿张公堤将形成30公里绿道和10大特色公园。目前已建成绿化面积376.5公顷(不含园博园),建成堤顶绿道约18公里,正在进行三座过街天桥建设,实现全线贯通。
黑色戴家山将变回绿色“戴家湖”
戴家湖原为自然湖泊,盛产鱼虾。伴随着青山热电厂的兴建,成为其粉煤灰堆场,最终被填平,后来甚至被堆成了煤灰山。
戴家湖由湖变山,由山成湖,经历50多年沧桑轮回。从2010年起,园林部门就在规划还原“戴家湖”。
园林部门采取了一系列“因地制宜、就地取材”的节约型园林设计,以生态防护为主,选用耐盐碱、耐灰、耐贫瘠植物,采用雨洪管理系统,尽力克服土壤先天不足,将工业废弃地打造成集景观观赏、休闲健身、文化展示和公共服务于一体的生态型公园,并保留工业化时代遗迹。
目前,已基本建成绿地35公顷,该区域自然环境明显改善,生态景观初显。年底,建成青山闹市最大“绿肺”。
人性化公园有温度
据了解,我市公园从上世纪的私家园林、苗圃地、废弃闲置地等,演变成的城市绿肺、免费的大众乐园。在此过程中,市园林部门摸索了一套科学管理模式:开门办园了解百姓需求,吸纳社区、市民等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园精细化管理,建节约型、亲民型和服务型公园。
“公园管理机构扮演的更多是服务者的角色。”市园林局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说,作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,公园改造的唯一出发点是:让市民舒适、方便。
今年,市园林局所属的多家公园打出一系列便民品牌:微笑服务、免费大碗茶、便民服务亭等。如今,到过城区各个公园的游客,除了对园林风景的赞叹外,也会对武汉公园人性化的管理留下印象。游客除了尽情拥抱大自然,还能感受到一种关怀。
逛公园感受“微笑服务”
今年,公园开展了微笑服务竞赛活动,评出“微笑服务示范岗”、“微笑服务之星”,为市民服务呈现的最美微笑。
“微笑的背后也有故事,有的员工待人冷漠,管理中与游客易生摩擦;有的员工开始时不习惯笑,笑起来也很勉强。”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表示,微笑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,笑着笑着笑容就自然了,笑着笑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,如今,更多的服务开始在微笑中传递。
今年黄鹤楼风景区的工作人员还斩获了微笑服务金奖。现在,游客频频称:为你们的微笑和服务点赞!
公园免费泡特色茶邀客
我市多家公园免费特色茶水供应,为游客解渴。
早上7时,解放公园工作人员潘媛开始烧水,放入夏季茶方:绿茶、花红、菊花、甘草和少量冰糖,煮沸腾后,10时,茶汤正浓,正式供茶。“这个时间也是晨练老人健身结束后,游人最多的时候。”
游客们,在绿树浓荫下,倚靠长椅,品一口茶,精气神格外爽朗。“每日都有足量的茶水供应,免费提供消毒茶碗,茶水包也随着季节变化作出调整。”潘媛说。带孩子的妈妈也有体会:公园还为婴儿冲奶粉、老人喝药提供免费的白开水,对老幼游客的服务十分细心周全。
市民当园长专治不文明现象
开门办园,邀请全社会参与管理,实现百姓的公园百姓管。
宝岛公园曾因“脏乱差”遭人诟病。游客七旬老人刘智修,成立银发护湖队,每日苦口婆心地劝阻不文明行为。半年下来,宝岛公园宁静怡人,成为公园的文明典范。
刘智修说,市民园长与游客有身份接近性,其劝导更有说服力,有助于化解矛盾。市园林局公园管理处负责人说,像刘智修这样的市民还有很多,他们热爱公园,不该把他们排除在公园管理者之外。
如今武汉选出的28位“市民园长”和54位“特邀管理员”履新。园内噪音、车辆入园、园内垂钓的管理,这将成为市民园长上任后的主要工作。
园林让城市
成为风景
武汉,天然就是个大园林。园林讲究“师法自然”,突出武汉的山水格局、营造园林山水的特色,一直是我们园林工作考虑的重点和原则。
市园林局局长苏霓斌介绍,根据武汉的城市规划,未来的武汉应该是“500米内见绿,1000米内见园,2000米内见山的山水园林城市”。在他看来,园林不仅是景观和绿化,更重要的是融入生活。一个好的园林营造着,不仅要有对美的鉴别力、创造力,还必须热爱美的生活,是一个生活家。
从沙湖公园里依据《沙湖志》复建的新十景,到楚河、东湖边体验“慢生活”的东沙绿道;从放鹰台滨湖游园到张公堤上自由生长、充满野趣的意杨林……武汉的山、武汉的水、武汉的林木、武汉的文化在这里进行了淋漓的展示。
这些美景也都是充分节约、高效的。像在张公堤和沙湖公园建设中,常常就地取材,以建筑拆除下的红砖、废弃石材铺路;以泡桐、枫香等乡土树为主要树种,节约成本、尊重自然。在这里,绿色、生态、环保、节约的理念得以付诸实践,古老的砖瓦、废弃的瓷片、腐朽的木头都焕发了青春,成为了美景的一部分。
规划设计要从现实出发,本着经济、实用、美观的原则,既保证功能齐全完善,充分满足市民生活需要,也要避免在设计施工过程中铺张浪费、华而不实。
大树讲气势,细节更雕琢。苏霓斌强调,在这些美景中,我们既能感受到大江大湖大武汉的豪迈,也能领悟设计者细微之处的匠心。自然的元素正因为融入了人文的情怀,才更富有生命力,打上浓浓的武汉烙印。而当市民身处其中赏景、嬉戏、休憩时,也必将能体会到这份情怀和生命力的传递:园林,让城市变成风景。
市民盼出行与居住
拥有更多的绿
目前,正值城市绿化的高峰期,从城市绿化发展的现状来看,市民盼望,绿道骑行更畅通,多一些绿荫生态停车场,重视老旧社区绿化,鼓励居民扮绿屋顶风景线,并给予奖励及指导。
骓驰武汉龙骑单车俱乐部经理张曙与车友多次畅游武汉绿道。张曙说,绿道倡导的是一种绿色、健康的生活方式,低碳出行将是未来城市发展方向。他认为,作为“百湖之市”的武汉,已建绿道存在着,市内绿道少且不连贯,多条绿道未成网,骑行时会遭遇断头路。“希望绿道规划及建设,能尽快完善。”
武汉夏日闷热,少绿荫停车场。武汉司机李杨河建议,园林可以在实用上做文章。“将园林绿化与停车空间有机结合,推广建设林荫树停车位,这样既能缓解“停车难”问题,又形成了雅致的园林绿化景观,停车场也能成为会“呼吸”的城市新绿地。
今年,武汉市园林局在百个老旧社区免费栽种1.4万棵“花果香树”,让市民在家门口赏花、观果,享受田园之乐。居民点赞的同时也提出:社区绿化情况多寡不均,一些老旧社区绿化及养护中,物业能力不济,存在短板。希望园林部门改善社区绿化质量,组织专业及民间园林达人帮助护绿,提高居民生活质量。
“中心城区的绿化还是嫌不够的。”长报植绿减霾(绿上屋顶)QQ群的市民花友建议,政府相关部门鼓励市民在适宜绿化的屋顶上,扮靓空中风景线,扩充城市“肺活量”,并给予资金奖励及养护指导。
推荐阅读:
(来源:长江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