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园林网6月14日消息:6月12日,宜昌建成三峡地区最大的动植物标本馆,馆藏动物标本100余件,植物标本近千件,均收集于三峡地区,充分反映了三峡地区动植物的多样性、丰富性。至此,针对生存环境遭到破坏面临灭绝的物种及三峡地区特有的植物资源,宜昌市给它们上了四道“保险”,使三峡库区珍稀植物得到有效保护。
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三峡濒危植物物种资源库包括植物活体库、植物种子库、植物基因库、植物资料库。植物活体库已收集56个三峡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种质资源;植物种子库已收集45个品种植物保存于恒温箱中;植物基因库已采集93种三峡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幼嫩组织,在零下80℃的超低温条件下永久保存。植物资料库已制作了80个品种的植物浸制标本、腊叶标本、图片。活体库、种子库、基因库和资料库就像四道“保险”,将发挥保护三峡濒危植物物种的作用。
三峡库区地处中亚热带北部地区,是中国植物区系的核心部分,也是中国第三纪古老植物的“避难所”。据《中国植物红皮书》记载,三峡库区有各类植物6000多种,其中珍稀植物47种,库区特有植物37种。
首批收集保存的珍稀濒危植物,其中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小儿勾茶。19世纪初,英国植物学家在兴山首次发现了该物种,此后近百年再没有发现过,直到2001年才有发现,目前全世界仅湖北存有10余棵,宜昌境内仅存一株独苗。三峡疏花柏枝,目前在长江主河道中已没有发现,此次只能从秭归泗溪移植保护基地中采集实物标本。
据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李新介绍,这些入库的植物保存了物种的遗传信息,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提取DNA进行繁殖,使这些植物不再有“绝种”的危险。